柴达木:西部循环经济路线图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07-12-07
- 浏览量:1215
青海省和海西州的决策者,渴望超越廉价资源产地的角色,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对柴达木丰富的矿产品资源进行精细加工,使之价值更大化。
从西宁乘火车,经青海湖畔,西行约600公里,就进入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这个30多万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自治州,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呼:“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自2005年10月试验区成立以来,来这里考察和投资的外地客商络绎不绝。柴达木盆地处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环抱之中,有着常年的强烈日照和好天气。时值秋分节气,巍峨的昆仑山和祁连山上积起的皑皑白雪,在青藏高原的强烈日照下云蒸霞蔚;盆地底部则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偶尔点缀着几处碧蓝色的湖泊。人迹罕至的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截至2004年底,累计发现各类矿产86种,保有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16.27万亿元,占全国矿产资源储量潜在总价值的13%。早在1954年,新中国的地质队员挺进柴达木盆地,驼铃声惊醒了千年沉睡的荒原,老一代建设者艰苦奋斗,兴建了一座座城市、矿山和工厂。通过公路和铁路,柴达木的石油、煤炭、钾肥、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青海省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矛盾和任务。经过认真调研,把握柴达木盆地发展的未来,青海省提出了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的设想,并组织力量深入论证,及时制定具体方案,积极向国家申报。2005年10月27日,国家正式批准柴达木为全国第一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产业园区和“十一五”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循环经济试验园区。2007年6月20日,“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又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挂牌成立。锐意改变落后面貌的青海省和海西州的决策者,渴望超越廉价资源产地的角色,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对矿产品资源进行精细加工,使之价值更大化。这无疑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大势的要求。随着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稳健推进,柴达木盆地涌现了一批矿产资源类明星企业。其中,7月12日登陆A股市场的西部矿业(601168),两个月股价就翻了两番。而盐湖钾肥(000792)因其独一无二的资源垄断优势,更成为深市一支炙手可热的资源个股。
9月,《中国投资》记者赶赴青海省西宁、德令哈和格尔木等地,就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问题深入采访当地的政府官员、企业经理和专家学者。采访其间,记者时时感受到海西州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雄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循环经济甚至成为普通人家餐桌上的话题。实际上,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也是青海省未来经济发展的龙头。在组织上,青海省政府成立了以马建堂副省长为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等15个单位为成员的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领导小组,在省发展改革委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今年8月和9月,青海省副省长马建堂和海西州政府领导先后带领有关部门拜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以下简称中咨公司),就海西州编制《柴达木地区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等一揽子规划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中咨公司进行深入会谈,并达成了合作意向。10月17日,青海省海西州人民政府与中咨公司正式签约。双方合作领域包括:柴达木区域经济和产业政策及相关规划、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咨询。“与中咨公司合作,给我们带来了希望。”青海省省长宋秀岩举起香槟酒,对中咨公司总经理包叙定说。中咨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希捷在致词中说,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出路,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出席签约仪式的青海省副省长马建堂则指出,海西州是青海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前沿战地和主战场。
决策:摒弃粗放 起自高远
文中提要:其他循环经济园区大多是从资源废物利用开始,而作为处在我国最西部的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柴达木,则是直接从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始。
今年5月,青海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柴达木地区要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基础,以循环经济试验区为载体,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努力创造高原地区循环经济模式,为全省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新任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对海西州的要求是,“发挥四个示范带头作用”、“两个排头兵”。“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高起点地做下去,海西州将形成我国西部地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循环经济试验园区,也将为西部地区探索一个新的发展模式。”9月13日,海西州副州长吴海昆在德令哈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说。在国家第一批13家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里,柴达木是惟一以民族自治州为整体、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试验区,也是我国最西部的试验区。用吴海昆的话概括,就是“面积最大,基础条件最差,组织成立最晚。”
差异更大的,是起点的不同。与1984年国家首批开放的苏州工业园区相比,柴达木落后了20多年。其他循环经济园区大多是从资源废物利用开始,而柴达木是从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始。“我们不能重复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老路。” 吴海昆说。走循环经济之路,是海西州在发展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过去,柴达木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目前,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有一个产业趋同的问题,沿海地区也都在搞重化工项目。这样,西部地区的资源深加工项目就面临全国性的市场竞争。“如果走与东部地区正面竞争的路子,我们没有任何希望,既没有市场条件,也没有经济实力,也缺乏人才和技术保障。”吴海昆对《中国投资》说。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在30多万平方公里的庞大区域里,循环经济实践如何展开?海西州又如何告别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吴海昆告诉记者,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发展,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发展思路已经理清,就是:依托交通干线,围绕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构筑一区四园。
交通干线不仅是指公路和铁路,还包括电力、输油输气管道。依靠柴达木盆地现有的基础条件,促进资源、产品和企业向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主要城镇和工矿区集中。同时,促进资源从原料地输送到城镇进行加工,对环境生态保护、形成产业集群也比较有利。柴达木盆地盐湖、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金属资源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且资源组合好、关联度强,为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柴达木谋划了盐化、石化、煤化、冶金四个特色产业链和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集群项目。具体发展思路是: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开发,构建盐化产业链。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放在钾、钠、镁、锂产品开发和产业链产业群的构建上。通过稳步扩大钾系列产品生产能力,突出抓好镁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钠资源的综合开发,积极拓展锂系列产品开发,加快芒硝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大做强盐湖产业。围绕柴达木优质的煤炭资源,构建煤化产业链。把焦煤开发与焦化产业紧密联系起来,以焦炭、煤焦油等产品为主导,实现焦煤开发—焦炭及焦油等综合利用的煤焦化一体化产业链。以焦煤为原料构建煤—焦—焦油加工—精细化工产业链,发展精苯、聚苯硫醚、聚酮等精细化工产品。抓住炼焦中“三废”综合利用这个关节点,建立焦化—盐化—建材产业链和炼焦—焦炉气—碳产业链,发展水泥、甲醇、聚酮、草酸等产品。围绕有色金属资源开发,构建冶金产业链。结合柴达木盆地内以及西藏地区的有色金属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冶金项目,加快发展冶金工业发展,并有效利用冶金项目副产的硫酸与盐湖化工相结合,发展盐化产品,延伸盐化产业链。围绕石油天然气资源,构建石化产业链。以石油化工为重点生产本区域所需的高品质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开展润滑油、脂的加工生产,填补区域空白。积极推动石化与盐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聚乙烯、聚丙烯、三氯丙烷等下游产品。“从立项开始,能否与下游的产业相关联,与另一种产品的废物利用能否相关联,能关联的我们尽量促成。” 吴海昆说。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海西州提高了招商引资的门槛,不单看对方的资金实力,也非常侧重技术实力、市场网络和管理团队,因为还要与园区内其他产业相互衔接和配套。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海西州选定了青海盐湖集团、中信国安、青海锂业、西部矿业、庆华集团、青海碱业、金瑞矿业等一批重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在此基础上,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淘汰掉,把过去引进的一些不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小项目整合掉,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之前,吴海昆刚刚从丹麦和瑞典考察归来,北欧的循环经济实践令其印象深刻。“学习国外经验,还是要从最基本的做起。”
目前,海西州提出,在格尔木建设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在污染物处理上,改变以填埋方式为主的方式,准备建设一座垃圾发电厂。在园区内,未来要大规模推广风能和太阳能。
下一篇:乌达区冶金工业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