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市场需求下行 业内企业分成“三大派”
- 发布人:中国镁质材料网
- 发布时间:2024-08-14
- 浏览量:611
在当前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双双下滑的大背景下,国内水泥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了10.68%,全行业出现了约12亿元的亏损。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不同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市场策略,试图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在当前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双双下滑的大背景下,国内水泥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同比下降了10.68%,全行业出现了约12亿元的亏损。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不同企业采取了不同的市场策略,试图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一、协同派:稳市提利
协同派企业希望通过协同限产的方式来稳定市场价格,进而提升企业利润。
他们认为,在市场需求整体下滑的情况下,减少过剩产能是稳定市场、提升行业整体盈利水平的关键。此外,协同派还倾向于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削减无效和落后的产能。
这种方式旨在通过行业内部的整合,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缓解供需压力,实现在市场需求萎缩背景下,水泥行业的平稳“着陆”。不过,这一方式的弊端在于,可能导致产能严重过剩问题长期存在。
二、市场派:优胜劣汰
市场派企业则主张通过市场竞争来淘汰落后产能。
在他们看来,“长痛不如短痛”,市场需求的减少是一个自然筛选的过程,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够存活下来。
市场派倾向于通过降低成本、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来抢占市场份额,迫使那些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退出市场。这种策略短期内会加剧市场竞争,造成行业大面积亏损,大量企业破产,加剧银行坏账和就业问题,不过长远来看,有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质量和效率。
三、两面派:表面协同实则竞争
还有一些企业采取了所谓的“两面派”策略,即表面上支持协同限产的倡议,但实际上却暗中增加产量,采取价格战等竞争手段来争夺市场份额。
这种做法最大的弊端在于降低行业互信,导致市场协同难度加大。短期内可能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却破坏了市场的稳定,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期而言,这种策略可能会导致行业陷入恶性竞争的循环,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水泥行业需要找到一条既能够应对当前挑战又能促进长期发展的道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在当前背景下,水泥行业加强行业自律、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将是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